【鄭州啟樂園感統】「感統失調」是智商稅還是真該重視?
發布時間:2025-08-26?16:17:37點擊量:25
最近老有家長向提問:
“老師,我家寶寶走路總是摔倒,是不是「感統失調」?需不需要做感統訓練?”

對于感統,父母們都不陌生。
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、好動不安、擔心愛哭、粘人、情緒不好、任性不聽話,以及動作不協調等多種表現的時候,很多人就會紛紛告訴你,“因為你的孩子感統失調”。其實“感統”——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,所表達的是“把感覺信息統一”。
簡單來說,我們的所有感覺不是從天而降的,而是需要兩個步驟:① 通過我們與外界接觸輸入大腦。
② 大腦處理完之后輸出感覺信息,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感覺。
大部分人能聯想到的感統障礙是孩子走路不穩、打人手很重等等,不能說這是錯的,但絕對是太片面,實際上感統障礙可能發生在任意方面。實際上,每個人都有一定的“感統失調”,舉個栗子,大家都有過寫黑板字的經歷:記得嗎?有的人會越寫越歪;有的人寫的字會大小不一;還有的人會寫得特別丑...中科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葉壯老師就曾說過:「感統失調」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,這也意味著怎么說都不會錯。因此很多機構,就鉆了這個空子,刻意制造「感統失調」的焦慮,什么問題都算到「感統失調」頭上,達到讓家長付錢的目的。那么一般有哪些誤區,讓孩子被判定為「感統失調」呢?拒絕他人的身體接觸,確實是感覺統合不到位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。
但反過來說,不愿意被抱就是「感統失調」,卻不一定成立。就像咳嗽,可能是支氣管炎,也可能是嗆了水,但不能因為咳嗽,我們就直接給出呼吸系統重病的結論。當孩子兩歲左右,學會了認生,不像剛出生時誰抱都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。孩子認為外界他人是不安全的,當然不愿意被抱,大多數情況跟「感統失調」沒有關系。注意力不集中,是很多家長特別擔心的問題,其實注意力不集中的潛在原因非常多。對于嬰幼兒,更多的情況是現實情況中過多干擾,讓孩子沒有達到長期專注于一件事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即使不做感覺統合訓練,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得到提高。
認識到感統的一些誤區之后,我們想提高孩子的感統能力,讓孩子感統能力更進一步發展,又有哪些辦法呢?家長在親子游戲互動時,首先觀察孩子的表情,如果孩子出現太明顯的抗拒,那么家長可以體驗給孩子看,引起孩子的好奇,以和孩子一起玩沙為例:
▼ 視覺:我看到這盤動力沙的顏色是大地色,和我們平時踩在腳底的土地顏色一模一樣(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形成關聯)。▼ 觸覺:我把動力沙抓在手里,摩擦它的感覺,冰涼的、粘粘的,是一種比較奇怪的感覺(代入孩子可能有的感受,去嘗試“定義”孩子的情緒特征)。▼ 聽覺:它還有沙沙聲,非常微妙,從漏斗上倒下去的過程我聽到了它的聲音(邊做動作邊描述聲音,讓孩子感覺到這個材料在其他領域上的差異性)。這個過程擴大了孩子的心理舒適區,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到底在哪一部分敏感,對哪部分好奇,對哪部分無反應,更好地引導孩子。孩子的探索需要滿足三個關鍵詞:足夠大的空間、足夠多的元素、足夠多的時間去探索。「感統失調」并不代表就是孩子所有問題和行為差異化的問題終結者,更不代表我們要焦慮地給每一個孩子貼標簽。而且,有感統障礙不代表是壞事,比如味覺異常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出色的品酒大師,不要輕易覺得孩子感統失調,就是生病了。而這些判斷,也需要我們父母擦亮雙眼,持續地了解、觀察、學習,讓寶寶更好、更快樂無憂地成長。